被误读的张爱玲
说到底,要拍好张爱玲的作品,首先还是要读懂张爱玲的。
无论是数次改编张爱玲作品的许鞍华,还是被网友戏称“和张爱玲杠上了”的马思纯,对张爱玲的理解总还是不太对味。
马思纯被问到“如何看待顾曼桢的爱情观?”时,她的回答是:“希望她再勇敢一点。”
可是顾曼桢身处命运漩涡里的挣扎和无助堕落,勇气也许并不能解决一切。
马思纯并非是个糟糕的演员,但她对张爱玲的解读,还是局限在小情小爱的范围内,这让她很难在表演时还原那些命运曲折的女子们的心境。
动荡的20世纪,张爱玲笔下的女子的境遇,绝不是靠个人努力就能摆脱的,她们仿若陷入沼泽,只会越挣扎越下坠。
李立群的点评很到位:
“张爱玲前半生作品都是在强调一件事情,讲那个封建的时代,女性的处境。她不是在让大家享受一个爱情故事,是通过一个残破的爱情来谈女人的处境,多么需要被重视。”
张爱玲所写的女郎,有交际花、有舞女、有出生小门小户、后来嫁入旧式大家族的姑娘……
阶层背景不同,却大多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,身上带有几分病态颓唐的怨气。
她不爱写那些历史大潮里的英雄,或者生活中的成功者。
所有人在她的笔下,都是“苟活于世”,被大时代、命运和欲望裹挟。
抓不住这样的无奈,就无法理解张爱玲作品里最重要的两个字:荒凉。
《半生缘》中的梅艳芳和吴倩莲
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爬满了蚤子”:这是看透浮华的荒凉;
“香港是一个华美的但是悲哀的城”:这是丧乱时代的荒凉;
“然而在这灯与人与货之外,还有那凄清的天与海——无边的荒凉,无边的恐怖。她的未来,也是如此——不能想,想起来只有无边的恐怖”:这是难逃宿命的荒凉。
拍不出这样的荒凉,又如何去还原张爱玲对笔下人物的感叹与同情,憎恶与怜悯?
有时,二流的作品遇上一流的导演,常常能造就传世名作,好比一块璞玉遇上一位工匠,被打磨成了精品。
但一流的作品,即便配上一流的导演也容易翻车。
导演的个人风格若不能与作品兼容,多少会损伤原本的韵味。
原著就像是作者心血铸就的城,那些翻拍、改编的主创团队们想要进入这座城,个人的理解是一方面;
更关键的,是还得伤筋动骨一番,才能把这理解化为供世人入城的桥。
有时候,越是好作品,越是不好拍。
十点视频,600万人的文艺生活平台,陪你看见更温暖的世界。
【声明】本文来源谈心社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诉我们,我们将在72小时内删除!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chuantuhub.com/archives/2020/10/34299.html